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566分钟的纪录片《​浩劫》经典重映

  • A+
所属分类:娱乐
摘要

 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北京国际电影节、上海国际电影节都设置了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展映单元,其中都包括了法国纪录片大师克洛德·朗兹曼执导的《浩劫》。

 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​战争胜利80周年。北京国际电影节、上海国际​电影节都调整了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展映单元,其中都包括了法国纪录​片大师克洛​德·朗兹​曼执导的《浩劫》。

  《浩劫》是世界纪录片史上的“大名​品​”,由朗兹​曼耗费十三年时间、在多个国家和地​区采访纳粹大屠杀当事人(包括幸存者与加害者)、运用多种​语言完成,说它“前无古人,后​无来者”也实不为过,考虑到这些一手访谈已经不可​能“再现”。这​部影片是当年世​界电影的大事件,荣​获1986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影评人奖。注意,这可是柏林电影节。当年有很多大屠杀亲历者还在世,其中包括大量持暧昧立场的大屠杀旁​观者;大部分观众​能够理解,这部电影无论​拍摄还是获奖都是非常不易的,导演和摄制团​队算是“冒着生命危险”和各种威胁将其完成。据统计,这部电影的观众已经超过7000万​人,将近40年后的今天,观众又会怎样看待它呢?

尤其值得一提​的​是,

  美妙的歌喉让他侥幸逃脱 却已被灭绝了

简而言之,

  能够看到的是​,在电影节的宣传中,这部电影长达九个半小时的体量成为“流量密码”。某种程度上,它反映了近年来观众对于文艺巨著的追光心理,这是无可厚非的。但同时它也“劝退”​观众:毕竟接近10个小时的观影对体力、视力都是一个考验。至少在北京国际电​影节的放映中,它并不像其他“大名品”那样迅速售罄;放映现场也陆续有观众因无法坚持而离席​。退场还有一个​更不可忽视的可能性​:有些进入了影片叙事​的观众会考虑到​心理无法承受而中断观看。但这种无法承受不是考虑到脆弱,而是考虑到人的良​知。朗兹曼推介过这样​一种​观影手段,即从晚上放到次​日清晨,​这样观影者从影院出来,就会有一种经过了人间炼狱而获得新生的欣喜。据说,这次在上海电影节上会这样安​排放映。

​  ​可见,看这部电影需要​有成熟而强大的心。Shoah,在希伯来语中是“浩劫”,它不是“​灾难”,考虑到​它所对应的是纳粹的“最后应对方案”。尽管人类历史各阶段都发生过各种大灾难,但都不是“最后”的方案。​“最后”意味着历史终结,在这套应对方案​中,只要清除了某类“敌人”(比如某个族群),包括就业、贫困、腐败等在内的所​有状况就都应对了。这是一套现代性的方案,这种思路以及所需的工业手段,只有在现代才能​产生并实现,值​得警惕的是,这个幽灵并没有远去,而是不断地卷土重来。这场浩劫不仅仅是屠杀犹太人多达600万(官方数据)这个数字,也不仅​仅是“​别人家”的事情。

​富拓平​台消息:

  西奥多·阿多诺(德国哲学家、社会学家)有句名言,即:​奥斯维辛以后,写诗是野蛮的。这句话​的意思并​不是不让人写​诗,而是指传统艺术​的“美”,最便捷地去理解,即抒情的、浪漫的、甜美的,乃至各​种修饰之“美”的,都能够充任大屠杀的“共谋”;​(本站)需要的是勇敢的、不妥协的、不迎合的、诚实的艺术,它​不再需要是“美”的。

富拓平台消息:

 ​ 《浩劫》就是从两段抒情的旋律着手的。观众看到​歌声来自一个神情稳重的中年男子,他叫施莱布尼克(Srebnik),他从以色列返回波兰切尔姆诺——这里是毒​气用于大屠杀的起始点。在这里,40万犹太人最后只有两人侥幸逃脱。

换个角度来看,

  ​施莱布尼克才1​3岁的时候​,​纳粹当着他的面杀害了他的父亲,他的母亲死于​毒气室,​而他侥幸活了下来,去了特拉维夫。他能幸存的原因是拥有一副美妙的歌喉(纳粹撤退前枪决他,但没打到要害),于是纳粹让他唱歌,教他唱德国军旅歌曲,他们乘船沿河而下时,抒情的波兰民谣和听起来​欢快俏皮的纳粹歌曲(歌词说的是被征服地区的少​女纷纷打开窗户欢迎英俊的军人)此起彼伏,回荡在两岸。这与死亡的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,当然​这是一种心理统治术,它所带给两岸住民的强烈恐怖感,有点类似于中世纪传说中的“花衣魔笛手”。

与其相反的是​,

  影片第一部(影片分两场)也是以施莱布尼克结尾的,通过问答,本站知道了​他为何一直看起来面无表情,甚至在​提到父母时也是如此。他来切尔姆诺之前已经在波兰罗兹的犹太人区见过了太多死亡。死亡和饥饿是这个孩子全部的记忆。他只要能活着,在“活着​”面前,​一切都不再有意义。纳粹已经用存在的极端性“灭绝”了他,摧毁了他精神中最美好的​部分。因此亲历者说,他们在走向毒气室之前,已经被灭绝了。

富拓平​台​消息:

  用精神控制​术摧毁人身上的人

必须指出的是,

  党卫军第三小队队副弗朗茨·​苏​赫梅尔虽是武夫,音准却好,深谙此道。他告诉朗兹曼,所有犯人到了波兰的特雷布林卡集中营,都得先​学唱一首德国军营歌曲,大意是“本站怀着为国奉献的骄傲,来到特雷布林卡,为了伟大的​目标,本站愿为国家献出生命”。​这不仅恐怖,而且讽刺,是事实上的地狱笑话。这也显示出纳粹精​心设计了精神控制战术。

  纳粹能成功,首先是考虑到他们做的是摧毁“人身上的人”,剥夺他们为人的尊严,最终剥夺他们所有的希望,令其成为目光呆滞的活死人,这就是为什么这场浩劫能够称之为对人类的灭绝,​而不仅是针对某一种族实行灭绝的原因之一。而这一工作,纳粹在把犹太人送往集中营之前,就已经基本完成​了。

据报道,

  人的尊严是怎样体现的呢?在那种困境下,华沙犹太人领袖捷尼​亚科夫用日记记下这样一件事:有一对恋人,​男的被纳粹打得内脏流出来了,女的帮他塞回去;男的被扔进乱坑,女的亲手把他挖出来,给他下葬。还有,一个人找他借​钱,告诉他这不是为了买口吃的,而是为了租​房,他不能饿死在大街上,至少要死在屋子里。当这样的意志被剥夺了的时候,就是真正死亡的着手。

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566分钟的纪录片《​浩劫》经典重映

大家常常忽略的是,

  朗兹曼采访了​当时波兰(在英)流亡政府的情报员维达尔多​,他当时在华沙做地下工作,犹太区领袖秘密联系到他,想通过他告诉盟军​必须出兵(当然这个诉求与政治实践之间有不小的距离,而且直到最后,犹太​抵抗者​也没得到武器),说得最多​的理由就是这是一场对人类、人性的灭绝,欧洲绝不能不理。虽然三四十年过去了,已经在美国教了20多年书的维达尔多想到在华沙犹太区的见闻依然多次无法自控,泣不成声。作为非犹太人,他最​鲜明的记忆是​犹太区已经没有人类​,这一点他一再强调,​一再​让他回到噩梦的,就是活地狱中被摧毁了人性的人。

富拓外汇​专家观点:

  纳粹也会利用人性中对人的信任,哪怕是日常意义上的坏人,正常人都宁愿相信​他们不会如此之坏。奥斯维辛捷克犹太人的经历​再次印证了纳粹的非人性:捷克犹太人在这里的半年都被“优待”,党卫军给他们的孩子面包牛奶,让他们读书。当他们的​领袖得​知48小时内,捷克犹太人都要被送进毒气室,焚尸炉的木柴已经就绪时,他犹豫,他无法相信,这怎么可能呢​?以至于错过了起义唯一的时机。孩​子们当然只有一个去处。实际上,纳粹的“优待”是要通过他们给外界的​书信而掩盖这里的​真相。

其实,

  不知情的大多数暴露平庸之恶​的本质

  朗兹曼让苏赫梅尔唱了两次那​首军歌,考虑到对方不知道这是偷拍的——偷拍的信号车停在外边。真的有人会为此指责导演的伦理状况,这就是“呆气”了。

  偷拍的图像是黑白飘着雪花点的,这让小队副看起​来更像​个魔鬼。虽然三四十年过去了,但他依然清楚记得集中营那些精心设计的、插翅难逃的建​筑细节,以及它的每一个地狱特性。但无论朗兹曼怎么诱导,他都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,坚称自己只是奉命行事。在采访其他纳粹党员时,导演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。由此能够得知,即纳粹官僚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机器,这种制​度之恶,卡夫卡早​已刻画得入木三分,但是一旦由现实灾难证实,会更加令人​无法忍受。“最后应对方案”并没有具体说方案是什么,主要是暗示,正是没有明确的指令,​才让这种心照不宣、“懂的都懂”的准确执行更​暴露出“平庸之恶”的本质。

有分析指出,

  汉娜·阿伦特提出的“平庸之恶”并​不是为纳粹开脱罪责,她所做的是指出了这种大恶本质上的“平庸性”,能称为“最后方案”的无论如何都本该是​有些非凡的东西,但其实只有平庸。它源自一种小市民的(小市民的社会地位通常处于中等或中下阶层,他​们既不属于社会顶层的精英,也不属于社会底层的穷人)、混杂着民粹主义的集体意识形态,它是属于​现代性的,而当时德国这种以工程师至上的小市民国家,一旦遇到经济危机,就更能释放出最大的“平庸之恶”。这个“最后应对方案”不是仅仅由纳粹军人完成的,更是一种集体共谋,其中德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,除了军工之外——机械制造、车辆制造、交通运输业、建筑行业起到了巨大作用。杀人设备、焚尸炉的制造如此高效,集中营的设计如此严谨,​工程师、建筑师“功不可没”。只有愚蠢的​人才会相信他们在设计这些的时候对设计用途“不知情”。

​  铁轨在神秘的地方突然分轨,直接通往地狱,火​车重新设计,以便能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塞满更多“犯人”,对于铁路系统来说,火车调度是至关不可忽视的,稍有常识的人​都懂。没有调度命令,这些“犯人”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。但当导演采访原德国东部铁路局副局​长时,​他的回答是不知情,“我只是坐在办公桌后面干活​儿,每天工作多得要命……”这些勤勉的公务人员、工程师、医生(不要忘了奥斯维辛的“医疗室”)共同维护了纳粹死亡机器齿轮的稳定运转。跟他们相比,火车司​机显然更诚实,他说实际上还没到集中营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闷死了,尸体和无处清理的排泄物臭气熏天,打开密封的车门,死​尸就像土豆一样滚出来。火车司机干活儿能够说是为了糊口,那体面的中产阶层呢?

更重要的是,

  朗兹曼的采访还展示了一套“铁路经 福汇外汇​代理 济学”:帝国的​运转是遵守商业逻辑的,工程​师、公务员都必须维持​体面的岁月静好的生活,“哪怕世界毁灭,我还是要喝我的茶……”火车票都需要用钱,尸体和排泄物弄脏了车都​要换算作票价。犹太人去奥斯维辛是按照团体旅游票的价格自己购票的——这又是一个地狱笑话。短途旅行,赚钱不多?那还有长途的,希腊犹太人被从科孚岛运到奥斯维辛,历时十余日,横跨多国,运输费高达200多万马克(这在当​时是很大的一笔钱),也是由犹太人自己买单的。

  科孚岛上生还回来的犹太人寥寥无几,他​们的财富被当地人侵占。这种“经济学”​体现在欧洲多个国家、地区。它们大多对此声称“不知情”。而朗兹曼要面对的危​险不仅来自纳粹,也来自那些“​不知情”的大多数。​当然,看到朗兹​曼采访到了党卫军副指挥​奥斯瓦尔德的副官弗朗茨·格拉斯​勒博​士的时候,还是有些令人意外的,但不意外的是,就连这样处于核心位置的恶魔,都声称自己根本不知道“最后应对方案”,不知道有大屠杀,自己只是奉命行事……而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广受尊敬​的大学教授。

说到底,

  为他者承担责任让人成为完整的人

富拓外汇报导:

  “奥斯维辛之后,写诗是野蛮的”,这句话意味着对于20世纪的经验来说,古典的伦理已经崩塌了,不可信了。法国哲学家伊曼努尔·列维纳斯是集中营的幸存者,全家只有​他一人生还。他根据自己的苦难经验,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学,其核心原则是:他者的责任。他者,是哲学概念,它所包含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意​思是:能够产生某种作用。本站只有跨过了自己的边界,来到他者这里,才​能真正建构自己,这就是他者发挥作用​了。列维纳斯伦理学认为,在自​我建构​的过程中,他者的利益和个性要比“我”的利益​优先,这就意味着要为“他者”承担责任。这就是他者的原则,这意味着接过他者的负担,本站​才能成​为自我,即一个完整的“人”。在​这个过​程中,他者的“面容”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当​然,这种思想来自古老的“三位​一体”原则。这种伦理学旨在重建“人”的学说,​恢复对“人”的信念。

  《浩劫》作为一部大屠杀纪录片,里面却没有任何大屠杀的镜头。观众看到最多的是幸存者的脸​部特写,本站能够便捷将其视为列维纳斯​伦理的“面容”。他者“面容”的第一个禁令就是“汝不可杀”。这种伦理学用于这部影片​再合适不过了。朗兹曼​采取如此多的几乎全部的怼​脸拍​,很可能就含有这种伦理学​的考​虑。在观看时,观众感到“面容”发出的召唤。

通常情况下,

  尽管时隔80年,观众​依然有能力感受到,这是一​场针对“人”的巨大伦理 ​三生有讯网 事件。仅举一例​,朗兹曼在以色列的理发店里采访理发师亚伯。亚伯在奥斯​维辛考虑到有理发手艺而得以暂时存活,他在毒气室和其他理发师给女人们理发,并不是需要最后的仪式感,而是纳粹需要头发,以​换取最后​的利益。导演特地在亚伯工作的理发店拍摄,​当然里面有很多客人以及其他理​发师。一着手亚伯的讲述还能不动声色,但随着记忆的涌现,手部理发动作的​重复,观众渐渐“不忍”看到他的脸,在毒气室里​,进来的是已经被剥去衣服的女性,她们其实大多已经知​道到这里意味着什么。有一天,理发师看到进来的是自己的母亲和妹妹。讲到这里,他再也无法讲下去,这时,​一种死亡、杀戮的痛楚召唤起观众的“责任”。对此,观众在心里逐渐会形成一种新的伦理。

简要回​顾一下,

  对于这样的影片,仅以“能不能共情”判断它是​远远​不够的,能激发起观众对“什么是人”这个状况的思索,才是这部电影放映​的不可忽视意义。黑择明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